這些年台灣常喊要『國際化』,所以開始推全民英檢、公家機關開始在所有文書和標示上面加註英文...
最後也選了個英文很好的總統出來。

這讓我想起曾經有一位朋友這樣感嘆:
「台灣喊的國際化,充其量也只不過是「英文化」罷了!」
到底「英文化」跟「國際化」能不劃上等號?
「英文化」有餘的今日台灣,就叫做「國際化」了嗎?





 提升非英語涉外能力 替台灣走向國際另闢蹊徑

FORMOSANO


(原載於:太平洋企業論壇簡訊 - 2007 年 10 月號 )



稍早,就在台灣與中美洲重要邦交國哥斯大黎加斷交屆滿一個月,又見副總統出訪中南美洲友邦從事國事訪問,加強與友邦之間的互動與聯繫,也表現對於友邦的重視。副總統出訪行程當中在專機上與媒體話敘時,除了對於與哥國斷交事件中,歷任駐外使節不諳西語的窘境多所抱怨,也感嘆「國內西班牙語人才不夠」,咸認為我國在中南美洲有眾多西班牙語系友邦,顯然台灣對於這個世界第三大語言的人才有強大需求,並認為政府應有計畫地與設有西語科系的大學合作培養西語人才云云。

 

然而,這樣的新聞看在許多國人眼中,或許會讓人感到不解,質疑何以政府迄今依舊執著於與這些既陌生又在國際上較不具影響力的遙遠國家維持邦交,也可能會對於政府老是花納稅人的錢去援助這些「聽都沒聽過」的發展中國家感到反感,在輿論普遍存在這種負面情緒下,自然也就沒什麼人去關心「西語人才不夠」這類的問題了。這樣的結果似乎也反映出台灣國內長期以來一個現象,即只側重於英語的學習,對於英語以外的其他外語學習、相關人力資源培育運用、乃至於除英語以外的外語涉外事務人才培養,這個問題從來沒有人真正關心過。

 

副總統語重心長所點出的問題,其實不但反映出了國內的現況,更不免讓人進一步思考,國內現有幾所西班牙語人才養成的大學系所,何以多年來所培養出來無數的西班牙語科系畢業學生,都無法成為副總統口中所渴求的西語人才,以致於出現所謂「西語人才不夠」的情形,而多年以來這些畢業生又受到台灣國內人力市場需求何種的看待和運用?

 

語言學習是最需要紮實功夫的累積,台灣現有的問題並非西語人才不足,而是西語科系人才養成無法紮實。國內西班牙語的人才培養,在過去數十年間都是安排在大學階段,直到近十年之內才有某些高中嘗試將西班牙語納入高中生選修第二外語的選項當中。由於西語人才養成階段遲至大學階段才開始,短短四年當中要讓學生入學時從牙牙學語、認識發音字母開始,到畢業時大多數學生的西語能力能夠達到「所學能為社會所用」的程度,其實是相當難達成的目標。畢業學生對於本身聽說讀寫能力沒有信心,造成了每年西語科系畢業者眾、但不見得都能成為各行各業真正可用之才的情況。

 

另一方面,面對國內產業界對於西語畢業人才普遍不予以善用重視的無奈現實,更讓每年數以百計的西語畢業人才成為國內就業市場裡的板凳球員,就此埋沒在茫茫就業人海當中。不為台灣社會所青睞的西語科系畢業生,除了少數有志報考外交部、經濟部、新聞局等西語專長公職職缺,尚稱能學以致用以外,畢業後大多學非所用,轉行從事與西語不相關的工作,外語能力日久生疏,多半就此遺忘,至為可惜。

 

在台灣,學習西班牙語的學生常會被戲問「學了這個是要去鬥牛嗎」?一句玩笑話不但反映出台灣對於這個外語的陌生和漠視,對照著時下美國高中、大學生蔚為風潮的西班牙語學習熱,乃至於利用假期遠渡重洋到西班牙營造身歷其境語言學習環境的學習熱潮,更顯得有些諷刺。

 

副總統的一番感嘆或許點出了政府當前對於西語人才的渴求,然而不光只是西班牙語涉外事務人才,事實上當前台灣對於具其他歐洲語言能力的涉外事務人才,一樣是捉襟見肘,這對於力求能與歐洲國家有進一步關係發展的台灣來說,形成了相當程度的阻礙。非英語的外語學習在台灣一向都被忽略,使得學生太晚才有機會學習到英語以外的外語,不但是造成國內西語人才養成先天不足的一個原因,英語獨大的風氣更是造成國人在國際觀方面「美國化有餘,國際化不足」的一大因素,這對於拓展國人國際視野都有相當程度的阻礙。

 

更進一步來說,語言、外語人才並非只能運用於外交、服務於外交,如何從制度面思考讓除了英語以外的外語及早導入教育體制當中,以便及早培養具備紮實技能的非英語外語人才;同時更應在國家發展層面思考如何在社會、經濟、貿易、文化等層面,把非英語外語人才需求市場的餅作大,進而讓台灣除了面對英語系國家之外,也具備與非英語系國家的涉外事務能力,如此全方位地瞄準,才是真正有助於提升台灣涉外事務能力、帶領台灣走向國際社會的正本清源之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ormosa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